减少整⻋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博弈。
文丨郭瑞婵
编辑丨龚方毅
上汽集团内部的整合行动延伸至旗下零部件体系。我们获悉,上汽正按照 “上车身” 与 “下车身” 将零部件企业整合为两大主体,“上车身” 以延锋为主,“下车身” 则是筹备中的新底盘公司。
据我们了解,具体的整合形式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可以明确的是整合行动围绕整零协同展开。一位接近上汽的知情人士告诉我们,“上车身” 的范围囊括车身、内外饰与智能座舱,整合不一定是以组织合并的形式,但一定会在项目沟通上做更密切的连接,超越普通的甲乙方关系。一位延锋的员工也表示,“零部件这块整体合作”,去年策划的项目已经在按照这个思路推进。
至于 “下车身”,我们了解到,新底盘公司将由上海汇众、联创汽车电子及其子公司创时智驾、擎度科技等整合而来。针对以上信息,我们已向上汽集团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前未能获得确认。
新底盘公司的第一次曝光是在 4 月,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上汽将整合旗下几家零部件子公司组建新的智能底盘架构公司,并预计今年 6 月完成,新底盘公司的负责人为原上汽集团研发总院院长芦勇,他上个月卸任研发总院院长一职,调往上海汇众。
在零部件体系之前,上汽已经对整车板块进行了一轮整合,分别组建大乘用车与大商用车业务。大乘用车业务由上汽总裁贾健旭挂帅,整合了乘用车公司(即荣威飞凡、名爵品牌)、研发总院、零束科技、上汽国际和海外出行五大主体,合并同类项、增强不同主体间的协同。
大乘用车组建后,我们了解到,上汽集团有计划推广在智己品牌上首发的 “灵蜥数字底盘”,未来荣威、名爵与合资品牌的高端电车或将搭载该智能底盘。
智己的 “灵蜥数字底盘” 由上汽研发总院提供,集成了后轮转向、电控悬架等技术,能够缩小转弯半径、在不同路况下保持车身稳定,是智己现有车型的重要卖点。后轮转向曾是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目前在 20 万至 30 万元的价格区间,搭载此项技术的车型还在少数,但在激烈的竞争下,这一技术必然会逐渐普及。上汽希望借助智能底盘提高其他品牌车型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增加搭载量分摊研发费用。
凭借 70 年的造车经验与 40 年的合资历史,上汽内部孵化出了成熟、完备的零部件产业体系,拥有数量庞大的零部件子公司,且不乏华域汽车、联合电子、延锋等龙头企业。不过,这并未在新能源时代转化为上汽的竞争优势,去年上汽整车业务的毛利率仅有 3.86%,零部件业务的毛利率为 17.91%,而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使得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在激烈的价格战下仍达到了 22.31%。
去年,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就职一个月后在年中干部大会上提到,现在上汽最⼤的问题是整⻋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博弈,“我们主机⼚还在挖延锋的⼈,这不是⼀个笑话嘛”。因此他要求,所有零部件企业要拿出最好的技术、最新的解决方案支持整车企业,结束两者之间的博弈,实现 “整零同”“极大地降低技术中⼼成本、采购成本”。
汽车行业步入淘汰赛阶段,整合、聚焦已成为主流趋势。吉利自《台州宣言》发布后整合了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与动力电池,建立类似技术中台的架构供应所有品牌,合并极氪与领克,并计划私有化极氪归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去年 9 月底合并两大辅助驾驶自研团队,今年又对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进行整合,五大品牌研究院的职能也被削弱,大部分员工分流至研发部门。
题图来源:上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