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场“鸭蛋大”的冰雹
让身在北京的小伙伴印象深刻
在众多关于“冰雹”的讨论中
有一则消息显得有些另类
那就是“冰雹换玛瑙”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不用怀疑
这是真的
这项征集活动仍在进行中!
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庆红教授课题组发起了“冰雹换玛瑙”的长期活动,邀请公众通过收集冰雹,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每一位公众的参与都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冰雹在云内的增长机制,进而帮助提高冰雹的预报水平,减少国家和民众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课题组
要收集大家手中的“冰雹”?
“冰雹”被收集后用来做什么?
一起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为什么征集冰雹
由于冰雹天气在小尺度范围(通常为几公里)内来去迅速(持续时间通常在10分钟以内),目前常规的气象观测网难以捕捉其快速变化,同时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复杂,使得我们对冰雹天气的预报难以做到定时、定点和定量。
因而,张庆红教授领导的冰雹研究小组开展了“猎雹行动”,自2016年起将公众纳入项目,通过收集全国范围内新降落的冰雹来协助研究。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开展的公民科学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在九年内已成功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雹样本,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贵州,西至西藏,东至东南沿海的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诸多省份。
张庆红教授在美国气象学会年会上向参会代表介绍HI-Weather项目(即“猎雹行动”)
为什么冰雹换玛瑙
在项目团队自主运营的“冰雹课题小组”这一公众号上,自2021年发起了“冰雹换玛瑙”的长期活动。
张教授分享道,这一创意灵感源于“自然界万物皆独一无二”的理念:正如俗语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同样,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冰雹或玛瑙。
在冰雹的实验过程中,常常将冰雹表面清理干净后作切片处理,其内部透明与不透明的交替形状恰似切割后的玛瑙切面。
项目团队在推广时,将冰雹与玛瑙的形成巧妙地类比,两者都经历了挑战重重的自然历程,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赠予的玛瑙钥匙扣不仅是谢意,更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直观感受这份自然奇迹的关联。
冰雹横截面
研究人员为公众参与者所提供的“玛瑙”礼品
收集到的冰雹
能用来干些啥?
针对收集到冰雹之后的研究,课题组会偏向于关注冰雹事件的成因,一般会与气象局合作,申请气象观测资料和数据来研究此次冰雹的形成过程。
课题组开展收集冰雹的科学项目,对冰雹进行研究,就是想要去改进冰雹的模拟模型,“更早地预测冰雹,对冰雹进行正确的评估,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应急避险措施”。
冰雹收集步骤及范例
收集冰雹
用洁净容器(如塑料袋、保鲜盒)装冰雹,建议收集表面尽量干净、不同直径大小、15颗以上的冰雹。
密封冷冻
密封容器(如扎紧塑料袋、密闭保鲜盒),放入冰箱冷冻层保存。
记录时间地点
记录降雹时间地点,时间需要精确到分钟。
联系方式
(1) 微信公众号“冰雹课题小组”下方留言
(2) 短信或电话联系:
张同学:19801199782
林同学:18801386283
(3)邮箱:
zhanghaifan@pku.edu.cn
linxiangyu@pku.edu.cn
该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林翔宇表示,在听到团队活动,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后,他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也希望大家能优先保证自己的安全。
“像前几天的冰雹,有的比鸡蛋还大,如果被砸到身上,真的会很容易受伤”,他觉得如果能在大家的心里,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未来让更多人知道、参与进来,他就很开心了。
冰雹内部交替出现的透明和不透明生长层
林翔宇强调
气象学是和民生非常贴合的领域
科研者更多是做基础的理论性研究
之后的实际预报和应急措施
还得靠气象局和应急部门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
减小冰雹对民众造成的灾害
希望能将研究-预报-应急措施
这个完整的链条
发展得更完美些
让研究成果不止停留在发表论文上
而要最终应用于实际、造福于民众”
为扎根实际的科学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新华社、冰雹研究小组